感觉胸闷、胃不舒服不一定是胃病,而有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日前,安医大二附院胸痛中心成功救治了一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诊医生第一时间准确诊断患者的病因,医院开通胸痛患者急救通道,与时间赛跑并成功救下病人生命。
7月19日凌晨,69岁的范先生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闷,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虽找了胃药来吃,情况却愈发严重。家人也认为范先生是犯了胃病,便为他网上挂了号。天亮之后,在家人的陪同下,范先生来到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就诊。
上午8:38分,范先生来到消化内科诊室。诊断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王乔了解了情况后,并没有给范先生开胃药或者相关检查,而是迅速开具心电图和标志物检查,医生一边嘱咐范先生立刻去做心电图检查,如结果正常再去抽血化验;一边通知心电图室,遵循“胸痛优先”的原则,优先安排范先生进行心电图检查。
到达心电图室后,副主任医师王黎迅速为范先生完成了检查。8点44分,距离范先生初诊仅6分钟,心电图检查迅速出了结果“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这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危重的类型,随时有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可能。这也佐证了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乔正确而及时的判断。医院胸痛中心值班医生接到电话立即出诊,将正在心电图室的范先生运送至胸痛中心抢救室。
(患者首份心电图,提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
在胸痛中心抢救室,介入治疗团队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准备,在征求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范先生立即被送入我院介入治疗中心进行手术,医护人员熟练操作、密切配合,为范先生快速打通了堵塞血管。从范先生进入医院大门,到完成介入手术,仅用时86分钟。
(前降支血管闭塞,紫色部分为坏死的心肌)
(心内科介入团队进行心脏介入治疗)
手术后的范先生住进了心血管内科病房,由心血管内科接过胸痛诊治的最后一棒。由于范先生从发病到就诊已超过120分钟(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且心脏最重要血管上游出现堵塞,因此,住院期间出现了轻度心力衰竭。经过心血管内科积极规范的药物治疗,范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于7月27日康复出院。
据安医大二附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许邦龙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刻不容缓,发病的时间越长,死亡率就越高。部分发病时间很长的患者,虽然经过血管再通、支架植入暂时保住了生命,但由于死亡心肌不可再生,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破裂、室壁瘤或慢性心力衰竭。因此,缩短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至关重要。
专家提醒,急性心梗患者若直接进入胸痛中心可获得更快速的治疗。但由于部分患者的症状不典型,类似范先生这样出现消化道不适等首发症状,并自行到消化内科就诊,在一定程度上贻误了救治时间。为了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安医大二附院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讨论,制定了一套针对门诊不典型胸痛患者的完整救治流程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确保不因漏诊和医院延误导致任何一名胸痛患者错过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