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岚教授:干眼新定义及精准化治疗
发布人:创伤康复网 发布时间:2019-04-28 阅读:310
2017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 2017)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峰会会场)圆满落幕。此次大会围绕视觉健康领域各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从临床新技术、新进展到眼视光行业新生态,再到“互联网+”时代的眼科多元发展。大会上开办了“精准干眼检测专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龚岚教授在会上作了专题演讲:眼无水则干,“水”如何测量?——OCT在测量泪河高度的临床应用。会后龚教授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采访,就干眼新定义及精准化治疗方面发表了一些观点,强调精准的干眼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基础。
龚岚教授表示,TFOS Dry Eye Workshop Ⅱ 2017(TFOS DEWS Ⅱ 2017)的正式发布,及美国工会将每年的七月份定为干眼的意识月,均表明不仅仅在中国,在国际上大家对干眼的重视度已经越来越高,同时也说明干眼患病人群也越来越大,而且干眼已经给这些人群的生活质量、视觉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此基础上,现在有关干眼的研究也在不断前行。因此,相比以前的认知,在很多观念和研究上也会有一定的进展。
总体来说,TFOS DEWS Ⅱ是在Ⅰ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准化,是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增加了一些内容。龚教授认为其中有两点是比较新的:首先,以往普遍认为干眼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比如会存在眼表的炎症、眼部的不适,这一次加入的泪液渗透压的概念,让我们重新审视泪液渗透压这一指标。第二点是有关干眼的疼痛问题,有关神经反馈问题的解读。

干眼定义升级后诊断方面的变化
龚教授表示,干眼在诊断方面的变化与干眼定义增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譬如泪液渗透压和疼痛这两个方面。如有关泪液渗透压的检测或许可以考虑纳入诊断标准,或将其列为区分干眼类型的一个诊断指标。从疼痛方面来讲,也可以将其加入干眼检测范围之内,譬如角膜神经改变的检测。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的。
干眼的精准化治疗
从精准医疗角度上讲,龚岚教授认为首先要对干眼进行精准的分型,之后才能进行精准的治疗。目前在干眼的分型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同的诊断依据,随着干眼共识日趋精准化,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更加的精准,有关干眼的诊断和治疗也会进一步的发展。
从临床角度分析,龚教授指出目前主要还是以水液缺乏和泪液蒸发过强来分型,干眼的治疗也是以此为主体。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大的,针对此类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泪液补充,或者通过泪道栓塞的方式来增加泪河的高度,从而改善症状。对于泪液蒸发过强型患者,我们主要是针对睑板腺功能障碍、脂质层缺乏或者变薄等方面进行治疗,对于此类患者要补充含脂质的人工泪液,同时配合多种物理治疗方式,如热敷、按摩或者强脉冲激光治疗等,这些治疗方式常可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在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方面都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总之,干眼精准治疗的前提是对干眼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而且要做到精准的分型,这是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