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非常困难,因为乙肝病毒的超螺旋DNA(cccDNA)在人体肝细胞内不断复制,难以完全清除。长此以往,甚至连很多医生的脑子里都被灌输了乙肝没办法治好的观念。
最近二十年来,各种核苷类药物(阿德福韦、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的广泛应用,给乙肝患者带来很大的好处。它们口服方便,适应症广泛,慢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均可应用,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减少肝硬化失代偿、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很受患者欢迎。但这些药物也有一些缺点:①它们没有彻底清除体内乙肝病毒的能力。所以一旦停药,大部分患者迟早会乙肝病毒DNA反弹,少部分病人因此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甚至死亡的情况。因此,它们的用药时间一再延长,2018年美国肝病协会发布的最新版“慢乙肝诊治指南”用无限期来描述这类药物的疗程。②它们虽然能够延缓病情发展,减少肝硬化等并发症的出现,但却不能完全避免肝癌的发生。其效果可以概括为“不求治愈,但求维持现状,延缓病情发展”。
近年来,慢性病毒性乙肝患者争取“临床治愈”成了乙肝诊治的热点之一。它追求的是乙肝表面抗原的阴转,从而达到有限疗程,彻底停药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经过核苷类药物治疗过的慢乙肝患者,如果是大三阳转了小三阳,并且乙肝表面抗原定量<1500iu,这部分被精心选择的患者继续联合或序贯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1年或更长时间,出现乙肝临床治愈的概率为35%-51%,也就是说这部分患者有小一半的可能性可以获得乙肝的临床治愈,达到彻底停药。同时这些患者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也比单纯服用核苷类药物的患者明显降低。此外,部分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较低(<1000iu)的慢乙肝患者,即使肝功能正常,属于不需要治疗的携带者,但用了长效干扰素后,约30%的患者获得临床治愈,这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了肝病学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