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退行性代谢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进而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已达906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骨质疏松的患病人群也将逐年增加。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骨折。最常见的发生骨折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以髋部骨折为例,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多达20%,而存活者中50%致残,严重影响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了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这一测试对于判断我们是否可能患骨质疏松有重要的提示意义,具体做法如下:受试者回答下面10个问题。如果出现下列10条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就表明受试者有患骨质疏松的危险,需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由医生做出明确诊断。
这10个问题如下:
1.您的父母是否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髋骨骨折;
2.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3.您是否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
4.您的身高是否降低了3厘米;
5.您是否经常过度饮酒;
6.您是否每天吸烟超过20支;
7.您是否经常患腹泻;
8.女士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女士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10.男士是否患有勃起功能障碍或缺乏性欲。
除了这10个问题之外,当老年人有不明原因的腰背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身高缩短和驼背,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均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尽早至医院就诊。
骨质疏松的检测手段——骨密度检查
到目前为止,骨密度的测量是评价骨质疏松的必要手段和主要诊断方法。随着骨密度测量技术的发展,测量骨密度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准确。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是双光能X线法测定骨密度(也就是骨量),检查部位一般选用腰椎或双侧股骨部位。骨密度测定不但有助于诊断骨质疏松症,还能有效预测骨折风险。因为骨折风险与骨密度呈几何级数关系,骨密度越低,骨折的风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