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常见的应激反应有以下几方面:
1.认知方面:对身体的各种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敏感,对他人、自己是否带口罩,是否咳嗽过于在意,并将身体的各种不适与"疫情"联系起来。
2.情绪方面:面对"疫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担心疫情不能控制,担心自己及家人被感染,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对一些"负面"信息感到愤怒。
3.行为方面:回避一些信息及场所,或者反复查看获取疫情信息,反复测量体温,查询预防新冠肺炎药物,明显减少社交活动,生活懒散,做事变得冲动、坐立不安等。
4.躯体方面:在认知、情绪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躯体的轻度不适,包括呼吸系统的气促、呼吸不畅,循环系统的胸闷、心慌,消化系统的食欲差、腹胀腹泻,泌尿系统的尿频尿急,骨骼肌系统的肌肉紧张、疼痛,另外还有头昏不适、眠差多梦等,甚至血压体温的阵发性升高。
普通公众出现上述的心身反应,并不用太担心,只需要按我们所建议的心理健康维护建议实施,短时间是可以消除心理疾患问题的。
普通公众中,有几类人群,心理反应要更为特殊一些,需要我们的特别关注:
1.年老体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人群:此类人群在疫情下,更容易丧失信心,感到无助及抑郁,可能会对预防措施消极应对,也有可能过度担心紧张,过度自我保护,不能维持一个基本的生活规律,进而免疫力降低,更易生病,出现恶性循环。
2.具有类似"肺炎"症状的人群:一些普通上感患者,或具有慢支炎、慢性咽炎的患者,在疫情背景下,极度敏感忧虑,明知自己未外出,未接触高危人群,但很难放松下来,对号入座,将自己的咳嗽、乏力等症状与新冠肺炎等同,越想越怕,因而引发相应心理问题。
3.小孩:在疫情影响下,孩子的生活是发生了一定改变,但是由于年龄小,对传染病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孩子更多的体验是来自于父母家人,可能会由于父母家人的恐吓,亲人陪伴减少,生活习惯改变,而出现一些哭闹粘人,眠差,作息混乱,饮食不佳,情绪不稳,幼稚行为(允吸手指,尿床)等现象。
4.过度关注疫情信息的人群:一部分人时刻关注疫情,不知疲倦的阅读观看疫情信息,接触了大量负面信息,处于一个长期的压力中,很快,自己的心理资源会被耗尽,而自己又缺乏继续应对压力的能力,进而导致麻木、身心疲惫和情绪不稳等心理问题。
对于普通公众的这些心理反应和问题,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几点措施:
1.按疫情防控基本要求做:少聚会,少外出,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室内通风。我们身体安全了,心态上也会很有"安全感"。
2.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良好而稳定的生活节奏,会让我们具有一个稳定的内外环境,这种状况下更容易保持我们的免疫力及良好心态。我们像平时一样,定时睡,定时起,吃好一日三餐,适当活动,适当光照,劳逸结合,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工作学习上,既不无聊,又轻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