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职能。
泸州市中医医院建于1959年,占地20亩、建筑面积3.4万平米,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文化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心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麻醉、急诊、康复、妇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泸州市中医医院、四川省数字化医院、华西医院远程教学和会诊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泸州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医院。
编制床位520张,开放床位751张。
人才队伍。医院在岗职工900余人,拥有国家级、省级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5人,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1人、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人、国家中医护理骨干2人、省市级名中医9人、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人、省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
科室建设。医院设置临床、医技科室41个,职能科室20个,其中骨伤科、心脑血管病科、针灸康复科等13个科室是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专科(含在建和培育单位)。
设备配置。医院拥有1.5T西门子核磁共振、64层螺旋CT、数字化血管造影系统、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血管内超声系统、DR、C臂、胃肠机、奥林巴斯胃肠镜、血透机、史塞克腹腔镜、椎间孔镜手术系统、制氧系统、成套康复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多套先进医疗设备以及现代化层流手术间。
新院建设。位于长湿新城的城南院区占地100亩,规划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拟设置病床1000张,总投资约9亿元,预计2020年底投入使用。
(二)2019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医院发展情况。2019年,医院门急诊总诊疗32.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1.88%;住院27371人次,同比增长9.09% ;手术总台次13546台,同比增长11%;医技科室检查79.4万余次,同比增长7.27%;总药比为 28%,同比减少0.49个百分点;次均门急诊费用为267元,同比下降 3.86%; 医疗服务类收入同比增加2233万元,增长22.3%。
2、坚定践行“两个维护”,推进模范单位建设。医院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纪法规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带头做到“三个表率”。
3、明确“一院两区,协同发展”总体定位,找准医院发展方向。2019年,医院围绕床位设置、设备配置、人才储备、管理模式等方面就两个院区布局进行深入调研和座谈,明确了不同层次科室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和定位,并形成“一院两区,协同发展”业务布局方案。
4、依托高校抓医教研,医院发展舞台更加广阔。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西南医科大学整合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资源,分步建成直属附属医院工作任务安排,全院上下高度重视,通力合作,于2019年12月10日正式通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评估工作,2019年12月23日正式授牌成为西南西科大学附属泸州市中医医院。
5、突出重点抓业务,综合实力明显加强。
一是专科建设逐步完善。在针灸康复科开设儿科病区,补齐了儿科短板。儿科病房设置床位6张,配置医护人员9名,于2019 年7月16日正式开诊。独立运行导管室,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2019年,糖尿病科已提交申报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 妇产科已提交申报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检验科已提交申报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二是专科实力逐步提升。对照国家脑卒中中心建设标准,全面推进国家卒中中心创建工作,梳理、完善了院内脑卒中的制度和流程,并于2019年6月加入泸州市脑卒中救治工程委员会,成为泸州市第一批脑卒中急救地图医院。整合院内心内科、心外科、ICU、康复科、影像科、功能科、检验科等科室,以及院外多家网络医院,成立了心衰中心。2019年8月,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第四批心衰中心建设单位名单,我院正式成为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这也是泸州市级医疗机构首家心衰中心建设单位。
三是专科地位逐步提高。医院已正式申报成为泸州市中医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目前正在制定《中医医疗技术管理质量考评细则》。
6、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服务流程。医院调整了门诊坐诊时间;完善了掌上医院功能,新增“体检预约”、“体检报告查询”和“健康管理”等功能模块;优化了门诊患者缴费流程;完善了医保共济账户支付功能改造。
7、抓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助力决战精准脱贫。制定了 2019 年结对帮扶计划,提出了十方面帮扶措施。
泸州市中医医院为定项补助事业单位,下属二级单位0个,其中行政单位0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0个,其他事业单位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