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创伤康复网 15069179256   400-9919-709 登录|   注册
关 闭 点击立即咨询

我要预约

预约时间:

我已同意《创伤康复网在线用户协议》

首页  <<   江津区中医院

新闻中心

牢记医者使命 护佑群众健康

发布人:江津区中医院 阅读:1

为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讴歌医师的高尚品德与力量,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江津区中医院的医师们用短视频参赛和知识竞答的方式庆祝了自己的节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视频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及朴实的语境再现了医师们的生活点滴,生动而感人。最终,推拿科、肾病科获得一等奖,脑卒中康复科+筋伤诊疗中心、脾胃病科、超声科、放射科、脑病二科获得二等奖,麻醉科、针灸科、口腔科、肺病二科、检验科、骨一科、妇产科获得三等奖。


在致辞中,党委书记黄静表示,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推动医院各项事业发展,医师们把青春和理想给了医院,把仁心和大爱给了患者,把责任和压力给了自己,把愧疚和亏欠给了家人。他们逐梦的道路百转千回,却无怨无悔、无惧无畏。正是因为有了医师们的艰辛付出,才有了医院今天的点滴成就。


在寄语中,院长曾宏表示“世间术业有几何,至精首善为医者”。他指出,“医生是一个圣洁、平凡、辛劳却又伟大的职业,医院的发展、患者的健康,离不开每一位医师们的默默奉献。

诚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位医者的职业誓词,更是他们崇高医德和无私精神的映照。面对“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这一主题,江津区中医院的“中医人”用仁心仁术和无私付出为群众筑牢了一道道健康屏障。


        抗疫一线医师成了“最美天使”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江津区中医院的“中医人”舍小家、顾大家,全院医务人员取消休假,一页页摁着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临上抗疫一线的入党申请书等无不彰显医者们的热血与担当。通过层层选拔,2月2日派出4名技术过硬、业务拔尖的优秀护士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病区开展医疗救护。在抗疫一线,们用生命守护生命,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江津本土抗疫一线,半月不回家、几小时忘记吃饭或上厕所等一幕幕感人故事时刻都在上演。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抗疫勇士”。杨白苗、黎劲松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杨白苗,被人俗称“老黄牛”与“急先锋”。“老黄牛”指他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28年“急先锋”指他面对新冠疫情义无反冲在最前沿。“在武汉前线,有我们的优秀医务工作者舍身忘死、抗击疫情;在江津,我们也应该尽己所能。疫情面前,我们都没有退路。我不去,也会是我的同事、兄弟姐妹们去,他们何尝不是有老有小呢?” 杨白苗坦言。


黎劲松,呼吸一科副主任,擅长诊疗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作为抗击新冠肺炎最前线的科室,我必须冲在最前面,这是我的职责。”黎劲松说,在工作中,与我一同前往支援的医护人员最让我感动。一个班8小时,要克服多重防护设备带来的行动不便、呼吸费力、皮肤勒伤等不适。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他们在工作时间内都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可即使这样,我从没有听到他们有过一句抱怨言。


“责任与担当,在疫情与群众健康面前足显份量。” 感染管理科科长赵宗书掷地有声。


  “工作室”成高素质医师队伍“孵化器”

“医院要发展,高端技术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该院副院长魏东华表示。据他介绍,为补齐“中医优势不明显”这一短板,自“三甲”创建成功以来,医院先后建立石学敏院士工作、全国名老中医周天寒工作室、全国基层名中医张安富工作室、全国名中医王辉武工作室及全国名中医郭剑华工作室


他指出,20195月成立的石学敏院士工作重点在针灸醒脑开窍得到了显著突破,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20183月成立的全国名中医工作室以郭剑华、王辉武为主导,使得医院在骨科、筋伤治疗、针灸、推拿及中医内科等领域的治疗得到了大幅提高。


1个院士工作站、4个工作室的成立,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了32名高层次技术人才,涵盖了全院中医优势临床科室,中医治疗效果大幅提升,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从而体现了中医简、便、的特点,为广大患者带去了福音。 魏东华说。


为满足不同层级患者的就医需求及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党委书记黄静提出了新思路。他指出,医院将采取两条腿走路,即“西医不落后,中医特色”、“内科治疗外科化,外科治疗微创化”,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为更多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