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献血活动是否安全?患者输血需求怎么保障?如何让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的部分无偿献血点和医院。
血液检查出结果后,赖文杰开始献血。虽然全程佩戴口罩,但能看出他很放松。“这次献了400毫升。”献完血,他压着手臂,与记者攀谈起来。他今年21岁,在附近餐厅上班,这是他近3年来第五次献血。“在医院有很多意外受伤的人和血液病患者,他们用血需求很大。我还年轻,想多献一点血,为社会做贡献。”赖文杰神情坚定。
北京站献血点,该献血点组长赵伟正在介绍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查询流程:“电子无偿献血证上线了,您可以回家查询。”刚献完血的志愿者张帆打开手机微信,很快就找到了电子献血证小程序。“以后如果要出示献血证,不用随身带纸质证件,手机一查就行,非常方便。”他说。
19岁的张帆是河南人,他本打算买票回老家,但因故取消了。在火车站退完票,他看到无偿献血横幅,就走了过去。“第一次献血有点紧张,但我献出的血能救人,值得!”
献完血,护士对采血工具、座椅等进行全面消毒。“做好消毒既是对献血者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赵伟说。疫情防控期间,他和同事全程戴口罩、手套,方舱内还配置了一台大型紫外线消毒机。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献血?刘江认为,有些城市对献血者乘坐公交有优惠,还有人提出让献血者享受优先挂号问诊等便利,这些激励举措值得借鉴推广。
无偿献血利人利己
参加献血可以给自己来一次快速体检,能排查乙肝病毒、转氨酶、贫血等。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也可以优先获得。
在血液病科,住院病房里主要住着两类患者:85%—90%是血癌患者,包括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10%—15%是重症骨髓衰竭患者。
刘淳煦是一名血癌患者。“一年多前,突然晚上8点多就困得不行。”如此持续3个月,体力越来越差,还发起低烧,到医院一查,竟然得了急性髓系白血病。
这种病需要做骨髓移植,在这之前,刘淳煦接受了两个疗程的化疗。大剂量的化疗药杀死了他体内大量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光是第一个疗程,他就输了4袋红细胞、两袋血小板。“今天输血,明天指标又掉下来,就这样要一直输,否则没法坚持完成化疗。”
28岁的李玲也不幸患上此病。她化疗时血小板极低,很容易导致出血。有一次她流血不止,险些危及性命,经过输血治疗才救过来。
从2003年起,吕忻就被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0多年间,他的血小板一直很低。“正常人血小板数值为100—300,而我只有9,正常人血红蛋白至少每升110克,我只有每升40克。”吕忻说,因为长期贫血,他稍微一动就心率加快,脏器功能也被损伤。为了活命,每半个月就要输2—3袋血小板。
如今,吕忻做了骨髓移植,还需要定期输入红细胞和血小板。“感谢献血的好心人,输血治疗后我有了体力,走路也不喘了。如果没有人献血,我们很难活下来。”
医院ICU的血液需求也很大。据统计,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只占全院的不到0.5%,用血量却达到全院的4.5%。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康红军说,ICU主要有3种情况需要用血:一是通过输血来纠正创伤、感染、营养缺乏等导致的贫血;二是有些重症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需要新鲜冰冻血浆等改善凝血功能;三是中毒患者、肝功能衰竭患者等需要做血浆置换,清除毒素。
血液对降低外科手术死亡率也至关重要。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刘荣说,除了手术中用血,术前和术后也经常要用血。比如,术前有些患者肿瘤破裂需要输血;肿瘤手术后有出血,也经常需要输血。
“有人觉得献血有害健康,会导致贫血,甚至会得传染病,这是错误观念。”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主任汪德清说,科学实验证明,正常人参与无偿献血反而对身体有益。献血过程中能释放铁离子,人体内铁离子过多,更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所以献血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献血还可以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对健康有益。
赵伟介绍,参加献血还可以给自己来一次快速体检,排查乙肝病毒、转氨酶、贫血等。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也可以优先获得。献血并不会对正常人身体造成危害,献血者献出了爱心,帮助了他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多措并举科学用血
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和自体血回输技术,积极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异体血用血需求。
为了缓解血液紧张,各级医疗机构一方面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另一方面加强血液管理,提高利用效率。
“我们结合近3年用血数据和疫情防控医疗工作特点,加强医疗机构血液库存预警调控,测算疫情防控期间各医疗机构的用血合理数量,确定每周供应红细胞3500单位的保障目标。依靠街头随机采血、团体计划献血和兄弟省份少量的血液调剂,基本能够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的用血需求。”刘江说。
“从前我们科室被称作血库,后来改叫输血科,如今更名为输血医学科。改名的背后,是科室专业力量的提升和管理职能的拓展。现在我们已深度参与临床指导用血,开展输血治疗,并对医院用血进行精细化管控。”汪德清说。
“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不多输,要输先输自体血”,这是输血管理的原则之一。汪德清解释,这首先是因为输异体血可能存在排异等数十种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为了缓解用血紧张。医院对手术患者尽量用自体血输血,术前先采集,术中、术后再回输,目前这种方式已占到手术输血患者的30%。
为了科学用血,输血医学科还研发了一套智能用血管理系统,能够监测各科室医生用血数据和患者需血情况。目前该系统已在20多家医院安装和使用。
“点开系统,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科室、医生乃至不同手术的用血记录,还能评估患者的合理用血量,我们会每月形成一份智能报表,用数据说话,提醒临床医生避免不合理用血。”汪德清认为,只有科学用血,才能帮助更多急需用血的患者。
“血癌患者积极治疗的周期长达1年半,我们这里4个病房,其中3个都是‘用血大户’,每天要消耗5—10个单位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刘代红介绍,“输血医学科会定期召集各科室开会,对用血量、自体血使用比例等进行回顾分析,摘出典型案例详细讲解,这对减少血液浪费很有帮助。”